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,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,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。(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)
关闭
欢迎 {{loginUsername}} 登录,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客户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企业HR登录 用户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App(安卓) App(苹果)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
选择城市
切换城市分站,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

当前选择城市:总站
总站 {{item.district_text}}

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

转载 职业指导

请用微信扫一扫 2024-04-24 10:35 {{clickNum}}

摘要

近年来,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,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状况突显,大学生毕业即失业、高校就业率低等在每年的毕业季都是出现频率比较多的词语,毕业生离校后的慢就业人数也在持续上升,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,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和调配,落实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,政府、高校、用人单位、高校毕业生应合力共进,提高就业率,帮助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岗位。

关键字

离校未就业;高校毕业生;职业指导

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,在众多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,除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继续深造之外;其余考取公务员、事业单位等所谓的“铁饭碗”;当然,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进入企业……但总体而言,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由于主客观的各种因素,迟迟不能就业。对于他们自己而言,不仅造成生活的压力,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;对于社会来说,也从侧面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。

高校毕业未就业的原因很多,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,一方面为宏观原因,一方面为微观原因。宏观上,自2020年疫情出现以来,全球受疫情影响,从工作岗位、工作性质、贸易来往等大环境来看,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,就业形势严峻,微观上学生自身的能力、知识与岗位匹配、学生综合素养等,都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
一、离校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原因探讨

(一)

主观方面

一方面,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往往对就业的期望值比较高,自己对未来的职业缺少正确的规划,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现状还不是非常了解,一味地追求“体制内”,要求工作体面,符合自己大学生的身份,一心想找“离家近、工资高、干活少”的工作,久而久之便会出现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局面,有的逃避就业,啃老;有的报考公务员或事业编等等。

另一方面,部分高校毕业生能力欠缺,自身能力难以满足企业要求。其中不乏专业技术薄弱,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基本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,因而出现能力不足的现象;此外,这部分毕业生中从小被家长溺爱长大者不在少数,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,往往不思进取,缺少交流和团结协作精神,以致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屡次受挫。

(二)

客观方面

1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

由于近年来,全国各大高校普遍扩招,直接导致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,社会就业太过饱和,供大于求。因此就业环境压力增大,这是对高校毕业生的直接而严重打击。

2、用人单位的偏见或者歧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困难

当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时,用人单位便掌握了主动权,部分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过多的严苛要求,甚至会为难求职者。比如部分单位在招聘时会附加年龄、性别、身高、学历、户籍等各种条件,无形之中给应聘者带来了严重的职业歧视,一些特定人群的毕业生会因此失去就业的机会。

3、从高校角度来看,没有得到高校的充分重视

学校是毕业生毕业后联系最多的地方,特别是高校辅导员、导师是学生与高校联系的纽带,学生毕业之前,辅导员联系学生落实学生就业去向,如升学、参军、考公考事业单位,进企业工作等,但学生毕业离校后,高校对学生的离职、再就业、未就业等情况了解不全面,也没有持续性跟踪调研,学生自己在社会上频繁换工作,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援助,还有某些高校毕业后对学生不闻不问,更无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就业情况,导致学生对母校缺乏感情,更不会有“在校我以学校为荣,毕业学校以我为荣”的情愫。

4、社会宣传力度不够,宣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

据了解,大四学生很多为了考研、考公不接收到信息,就把班级的QQ群、微信群屏蔽掉,即使辅导员将国家对毕业生离校后的政策发布到班级群里,或者高校在公众号、官网,或者宣传栏上宣传国家的政策,很多同学也不关心或不关注。怎样才能将对学生就业工作有促进的政策做到学生心里去,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,这也是高校、政府宣传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
二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

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


职业指导就是为求职者就业、就业稳定、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,提供咨询、指导及帮助的过程。对于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,职业指导的意义尤为重要。


(一)提高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能力和素质

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,父母也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尽快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,学生背负着这种期望去找工作,如果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,对学生、家长都会造成一定的打击,更有甚者学生会产生焦虑、抑郁、自卑等现象。

作为高校负责就业的指导老师、辅导员、学业导师等,要帮助学生提高就业的能力,首先要指导毕业生写好简历,针对不同企业,不同岗位,要制作一岗一简历,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是否与企业的岗位相匹配;其次,要评估自己的能力,树立学生求职的自信心,学生在找工作之前,要了解自己,梳理自己在学校学习的课程,考取的证书、参加的大赛,获得的奖励,能否对自己应聘的岗位有帮助,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,在求职工程中才不会出现低不成高不就的现象。最后要了解企业及当前社会环境,2023年全球疫情已结束,各企业已恢复正常的生产活动,需要的岗位也越来越多,再加上互联网的普遍应用,直播带货、短视频等新兴行业也给大学生、青年提供了就业岗位,毕业生在找工作时,要了解自己专业现在的发展情况,同时要了解自己将面试的公司的基本情况,如企业历史、企业文化、企业岗位、薪酬、企业未来发展前景,这样才不会在面试过程中紧张失措,丢失面试的机会。

1、职业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

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,学生还停留在对大学的美好憧憬中,对自己的专业还不是很了解,更谈不上对职业进行规划,这时我们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其重要。

通过职业指导,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。大一第一学期高校会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,共1个学分,学生通过这门课程,从自我分析、自我评估、专业特点、目标规划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了解,也指导学生对大学四年做短期规划,也让学生明白大二、大三努力的方向。

通过职业指导,能够促进学校的通才教育。企业对求职人员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知识转化的能力上,而是需要在岗位能迅速独挡一面的人,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、课程设置上,能够满足社会、企业的要求,这就要求我们要跨界融合、多元并行化培养学生,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和写作能力,培养四有新青年。

通过职业指导,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。大一到大三,是学生在校学习理论的过程,很多高校在每学期末会开展两周的实践实习,或在寒暑假安排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,或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展为期1-3个月的社会实习,这些活动的开展,一方面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,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积累社会经验。同时,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要去企业人员或优秀校友到校开展讲座,让学生更加贴近企业,贴近岗位,为后期的工作打下基础。

2、职业指导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

(1)职业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人生资源的整合和积累的能力

高校校园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,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,还要培养其社交能力、语言表达能力、沟通能力、活动组织能力等,这些也为以后工作时提供了一些人生资源,学生可以在校通过竞赛活动、自主创业、志愿服务活动等认识不同专业的同学,这些同学可能就是以后工作中共同奋斗的伙伴。职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,整合资源,从而为自己短期发展提供帮助。

(2)职业指导有助于学生形成自我实现的长效动力。

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了五个层次,对于很多大学生,尊重和自我实现是最重要的需求,而这两种需求都是通过工作来实现,如工作环境、工作岗位、工作薪酬、工作认可等,都是对求职者工作的动力。而大学中职业指导能够提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,制定自己的短期或长期目标,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努力,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这个方向学习,提升自我。

(二)促进高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

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二级学院的辅导员,通过问卷调查、微信、QQ等方式,分析学生离校后未就业的原因,了解学生的需求,有针对性的推荐工作,弥补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不足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可以促进学校改进专业与课程设置,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。最终可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时效性,高校就业率也相应的提高。

(三)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

通过与企业联系,高校可以引导毕业生向企业要求的方向去靠近,高校为企业推荐符合需求的人才,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,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。

(四)维护社会和谐

就业是民生之本,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。当一个社会未就业的人员数量增多的时候,社会不稳定因素便会更加凸显。个人对社会产生不满,就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团结。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,这一群体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对社会的稳定事关重要。帮助学生能够尽快落实就业去向,让求职者有事做,有活干,减轻社会压力,协调企业和就业者之间的关系,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,促进社会稳定。


三、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职业

指导工作的建议以及措施


对于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,我们必须深入研究,充分考虑,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。


(一)

政府层面

政府应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推动以体制、机制创新为中心的策略。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,加大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投入。因此,政府要支持信息服务、教育服务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,增加这一类就业岗位的数量,十八大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。

要对离校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,纳入城镇就业和失业的统筹管理体系,在生活和就业方面给予他们应有的关心和帮助,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享受各项免费就业服务。

对于我国中西部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,政府应该实施优惠政策吸引高素质、 高学历的人才,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,提升对西部志愿服务者的待遇,并做好宣传工作,让更多的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。

(二)

学校层面

1.认真开设并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

各高校大部分都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,但落实不是太好,学校要按照要求开设指导课并落实到位,加大督查力度,通过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,以赛促教,以赛促学,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才能在大学期间学习更多的能力,学校要做好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指导工作,加强技能学习,多多深入实践,多学习创业实例,提高毕业后自己创业的成功率。要建立相应的毕业生联系名单数据库,毕业之后能够跟踪服务未就业毕业生,对基础数据进行不断完善,并且建立与毕业生的长期联络关系,专人负责,随时联系,避免出现“找不到”与“服务不上”的问题。

2.加强培训,组建稳定的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

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,但教师队伍很多都不专业,很多都是辅导员兼任,老师将课堂上成了班会课,这几年虽然也有老师通过转岗,专门来研究这两门课,但理论的积累、大赛的指导经验、深入企业学习技能,都还满足不了高校学生的需求,更能做好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者,高校应招聘更多的专业教师,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,鼓励教师考取职业指导师证书,定期开展专业培训,既要请进来,也要走出去,到各高校、企业中学习丰富的经验,这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丰满起来,也能形成一支有素养、有知识、专业化、职业化的教师队伍。

3、学校应加强制度建设,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指导工作

为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,既要关注学生在校生就业的落实工作,高校领导要重视离校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去向,对二级学院要制定专门的考核制度,促进二级学院开展工作。

(1)建立各二级学院未就业学生的信息库,提前收集相关信息,保证信息正确,在后期要及时跟踪,及时更新平台数据;

(2)发挥互联网优势,通过“23365”平台、山东省高校就业信息网、各地方人才招聘信息,做好岗位需求统计,及时推送给需要的学生;

(3)发挥校友和合作企业的作用,通过专业校友,及时获得部分单位的招聘信息,也可以让校友指导学生完善简历,有针对性的准备面试,提高就业效率,用人单位及时发布招聘信息,细化岗位职责,为学生提供丰富的、多元化的信息。

此外,学校还应该主动深入就业市场,做好市场调研,深化校企合作。在学校每年的校园招聘会上,学校要主动联系企业单位,免费提供平台,方便企业和学生进行交流,实现学生和单位的互利共赢。我校每年都组织多场校园招聘会和专场招聘会,提前发动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就业负责老师联系招聘单位,发送邀请函,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。另外,还组织各专业的专场招聘会,促进毕业生就业。

(三)

用人单位层面

为让更多的学生提前了解企业,很多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,如校企班,定向委培班,校企实习实训基地等,企业在每学期会抽调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到高校上课,或者在每学期末安排实习实训,高校教师也可以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培训,让任课教师也不仅能了解企业的需求,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。

(四)

社会层面

为让更多的学生提前了解企业,很多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,如校企班,定向委培班,校企实习实训基地等,企业在每学期会抽调技术人员、管理人员到高校上课,或者在每学期末安排实习实训,高校教师也可以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培训,让任课教师也不仅能了解企业的需求,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。

(五)

毕业生自身方面

已经离校的毕业生要加强自身学习,自强不息,培养良好心态度过过渡时期,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和择业期望值,能够回归到理性,贴近生活。与此同时,毕业生也要积极接受来自各方的就业培训指导,认清自我,提高自身素质,促进个人就业和自身发展。

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,需要多方面的协调,从根源入手,从关键点出发,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,扎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,才能切实帮助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更好地进行就业。


{{item.value}}({{item.name}})

{{item.name}}

引才人力

顶部